艱辛童年,播下行善種子
我的童年就是在香港西貢高流灣村度過。由年邁的爺爺和嫲嫲靠着小舢舨出海捕魚,用微薄的收入艱難地養活我和妹妹。那時候,家裡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,更別說擁有屬於自己的玩具,只能望着其他孩子的玩具,默默許下心願:將來有能力時,一定要讓更多孩子感受到快樂。長大後,儘管收入有限,我始終沒有忘記兒時的願望。我主動聯繫玩具工廠,收集樣品和貨版,捐贈給當時缺乏關注的特殊學校和慈善機構。當看到孩子們收到禮物時燦爛的笑容,你便明白行善帶來的快樂,遠比物質更珍貴。隨着事業漸入佳境,我的捐助也從未間斷,希望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。
低谷中的覺悟:慈善不應受限
然而,人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。2009至2013年間,我創辦的IT公司面臨嚴重虧損,經濟狀況急轉直下。以往捐助的慈善機構仍熱情邀約,現實的殘酷使我無力施援,內心充滿無奈與自責。那段日子,我深刻體會到:單靠個人財力行善,終究有限。
轉機:環保與慈善的創新結合
困境中,我開始思考更可持續的慈善模式。當時,我發現許多人願意捐贈舊衣,但實用的衣物才符合受助者需求,而許多名牌或華麗服飾反而被閒置。於是,我萌生了一個想法——若能將這些高價衣物義賣,既能減少浪費、推動環保,又能籌集善款,讓公益行動不再受個人經濟狀況束縛。
創立善臨,讓愛生生不息
在各方好友的支持下,我滿懷感恩地成立了「善臨慈善基金會(香港)」和「善臨基金(中國)」,以名人二手衣物義賣的形式籌款。這不僅實現了「環保行善」的理念,更讓每一分善款都能循環再生,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。